卢照邻真的是孙思邈的徒弟吗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自幼体弱多病,却有幸找到当时的名医孙思邈为其治病,并拜孙思邈为师,演绎了一段由医患而成师徒的传奇。
因病拜名师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人。卢照邻是一个神童,10岁时就以博学能文名满天下,年纪稍长,就任邓王府典签(负责处理文书的官员),被邓王称为“此即寡人相如(司马相如)也。”后拜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
但卢照邻的噩运却接踵而至,不久“因染风疾(疑为麻风病)去官”,回到长安,又因《长安古意》一文遭到武三思诬陷,饱受牢狱之灾。本来就患病的卢照邻在牢狱之中病情更加严重。出狱后,气息奄奄的卢照邻躺在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等待死神的降临。
光德坊官舍是鄱阳公主的邑司,鄱阳公主未出嫁就夭折了,后来她的邑司就成了政府的招待所。同时住在光德坊官舍里的,还有唐高宗的侍从医生孙思邈。才子卢照邻和药王孙思邈的神奇际遇因此发生。
这一年是咸亨四年(673年),卢照邻的《病梨树赋(并序)》和《唐书·孙思邈传》同时记载了这件事。
椽笔记风采
卢照邻对孙思邈非常崇拜,拜其为师,将他比作道教的庄子和神医扁鹊。
卢照邻和《旧唐书》《新唐书》的作者用如椽巨笔,描述了孙思邈的风采,显示出巨大的人格魅力,而这些正是让卢照邻对孙思邈深深崇拜的原因。
精于医术孙思邈和卢照邻相遇时,是唐高宗的侍从御医。在《新唐书》中,卢照邻向孙思邈询问愈疾之道,孙思邈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用自然现象类比人体疾病,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产生的原因,最后得出“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金乏剂,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的观点。《病梨树赋(并序)》也说孙思邈有“飞炼石之奇,洗胃肠之妙”。
博学多才卢照邻认为孙思邈博古通今,精于数术,“推步甲子,度量乾坤”,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历法之学。《旧唐书》《新唐书》均记载魏征修“齐、梁、陈、周、隋”五家史时多次向孙思邈请教,可见其史学功力深厚。
《旧唐书》记载孙思邈“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可谓其博学多才的另一注脚。
长于摄生《病梨树赋(并序)》记载了孙思邈92岁时的风采:视听不衰、神形甚茂、聪明博达。卢照邻和孙思邈谈论隋代以前的往事,孙思邈如历历在目,滔滔不绝,这些都是他精于养生之道的体现。在《新唐书》中,孙思邈向卢照邻讲授的人事、养性之道,其实也是养生之道。
文学功深在《新唐书》中,孙思邈在向卢照邻讲述人事之道时,随口引用《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左传·昭公三十一年》“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以及《易经》中“见机而作,不俟终日”等典故,可见其熟读古代经典,文学造诣高深。
洞明世事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新唐书》中,孙思邈向卢照邻传授了处世之道。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隐逸》对孙思邈传授的处世之道进行了总结,就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这既是处世之道,也是行医养生之道,至今仍被许多智者奉为圭臬。
勤于修身在《新唐书》中,孙思邈向卢照邻传授的养性之道其实就是修身之道。一言而行之,孙思邈的修身养性之道就是自慎,自慎的精髓就是有敬畏之心,具体来说,就是要畏道、畏天、畏物、畏人、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如此则人事毕矣。《新唐书》记载孙思邈“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也可以看作其高贵品德的体现。
深受爱戴孙思邈和卢照邻会面时92岁(《旧唐书》记载为93岁),但当时的百姓就认为孙思邈已经几百岁了,到了“活神仙”的级别。《旧唐书》载其去世后:“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道教称其为“孙真人”,佛教称其为“药王菩萨”,民间亦流传有孙思邈“坐虎针龙”等一系列神话传说。孙思邈之所以被“神化”,是和其具有高超的医术、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通达的性情分不开的。
师徒情谊深
为了表达对师父孙思邈的敬仰之意,卢照邻创作了《病梨树赋(并序)》,对恩师进行热情讴歌。这篇文章也成为研究孙思邈的重要史料。
有学者认为,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句,是卢照邻对光德坊官舍看到的景象的描写,也是对孙、卢两人师徒之谊的回忆。在《旧唐书·孙思邈传》中,记载孙思邈和卢照邻师徒关系的文字占了整个篇幅的60%左右,而在《新唐书·孙思邈传》则达到80%左右。
另一方面,卢照邻则因为孙思邈的精心治疗而延续了生命。
公元673年孙、卢两人会面时,卢照邻已经气息奄奄、行将就木,“花实憔悴,似不任乎岁寒;枝叶零丁,才有意乎朝暮”正是他自己身体情况的写照。由于孙思邈的精心治疗,体弱多病的卢照邻生命质量得到了提升,其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得以写出更多有深度的诗文,进而跻身“初唐四杰”之列。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光德坊之会后,师徒二人各奔东西。孙思邈隐居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专心著医书;卢照邻则先后隐居少室山之东龙门山、阳翟具茨山(今河南禹州),一边按照孙思邈传授的医学知识进行疗养,一边进行文学创作。
由于时代限制和其他多种原因,孙思邈最终没有治好卢照邻的疾病。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最后投颍水而死。
由于两人去世时间相近,有人认为卢照邻是追随他的师父而去。或许,自从师从孙思邈,卢照邻早已心地洞明、勘破生死。
孙思邈与卢照邻的际遇虽已成绝响,但他们的师徒情谊却山高水长。
-
上一篇: 杨炯真的看不起王勃吗
-
下一篇: 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