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马是什么
古指拦路抢劫的强盗,又称“响马子”指盗贼,马贼等作恶多端,为非作歹之人。指拦路抢劫商旅的强盗,因抢劫时放响箭得名。响箭一响,马匪就会杀出,抢劫货物辎重。
响马一词原出于山东,一说自东汉以后,山东的土匪在马脖子上挂满铃铛,马跑起来,铃铛很响,故称土匪为响马;还有种说法认为他们在行动前习惯先放响箭示警常骑马来去故称响马。山东历史上多次农民大起义,也有人把响马称为英雄好汉的代名词。其实,许多响马队伍不是土匪,而是农民起义军。
民间俗称强盗为“响马”。《古今小说》卷40,“明日是济宁府界上,过了府去,便是太行山梁山泊,一路荒野,都是响马出入之所。”李渔《奈何天·筹饷》,“只因西北路上,响马最多,这银子不比别样东西,时时要防强盗。”不过那时候的农民起义军都和土匪差不多。
在我国古代,拦路抢劫的强盗、土匪,又被称“响马”,指他们在拦路抢劫时,因放出响箭示警,然后骑马奔腾而至抢劫商旅货物而得名。
那么,“响马”一词又是具体从何时出现的呢?还有一个说法:其实“响马”这个名称和明朝中叶一场历时两年,纵横八省的农民大起义有关。
明代马政危害甚远。当时政府推动马匹“民牧”,即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实行,订有应纳马驹数,若不够,养马户须赔偿,养马户多因此破家,转为“响马”,以此谋生。
河北地区,尤其严重,时称“江南之患粮为最,河北之患马为最。”(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正德五年(1510),直隶霸州(今河北霸县)文安县人刘六、刘七、杨虎等人起义,一呼百应,聚流民、响马、屯军数千人,屡败官军,被政府呼作“响马盗”,三年后才被弭平。
特别是山东地区在古代逢荒年出现骑马之结队盗匪;犯案以前常“官兵奈我何!”挑衅,在马上放哨箭发出响声;山东历史上有过大量有名的以义气著称的强盗,唐代开国功臣、作为门神供人膜拜之秦琼(山东人)及瓦岗寨好汉(现河南安阳市)就是古代响马出身,在山东地方戏曲“梆子”有曲牌名“响马”。
古代响马多为生活所迫落草的百姓。今已几乎销声匿迹不再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