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用了哪些手段来讨好乾隆皇帝
和珅如果只是会拍马屁、揣摩乾隆皇帝的心思,以乾隆皇帝的睿智,和珅获得的恩宠是不可能长久也不可能达到位极人臣的地步的。和珅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一方面他能治贪,让一个最大的贪官去治贪这说来很可笑,但或许正是因为和珅在这方面经验丰富而且能够把握贪官们的心理,所以像李侍尧、王亶望、王廷赞、国泰这些贪官们才能在和珅手里原形毕露。另一方面,他还有组织才能。
乾隆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面的建树都非常多。和珅参与到了乾隆晚年文治武功的各个方面。在纂修典籍方面,虽然和珅执行乾隆皇帝的意思,删削禁毁了大批典籍,但是却不得不承认和珅是个优秀的组织者,具有杰出的行政才能。
比如四库全书馆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机构,和珅居中协调,为全书的编成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军事方面也是一样,和珅任兵部尚书期间,协调前方作战部队的供给与调度,对战斗的胜利的确也有功劳。不过,这些才能并不足以保证和珅的地位永固,他还有一些其他独特之处。
保证和珅地位的第一项便是他对乾隆皇帝的绝对忠心。乾隆皇帝的晚年,子女均已年长,和的出现,对于晚年的乾隆来说,是一个慰藉。和珅对乾隆也做到了侍君如侍父的程度。乾隆年事渐高之后,依旧勤于政务,但毕竟年岁不饶人。
乾隆批奏折久了,身体不舒服,和珅伺候在旁,总能够细心体会,像仆从一样为乾隆捶腰捶背。乾隆年纪大了,有时候会咳痰,和珅一察觉到乾隆咳痰,便会捧着痰盂上前等候。这种态度,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朝廷大臣的态度,乾隆怎么会不信任这样的和珅呢?
和珅善于为乾隆皇帝理财,花皇帝最少的钱却能让皇帝十分高兴。和珅长期担任内务府总管大臣的职务,内务府是主管皇家事务的机构,皇帝家的一切用度都要经过内务府。内务府也通过做生意等来为皇家增加收入。内务府总管大臣相当于皇帝家的大管家。
这个管家不是好当的,一方面要让皇帝花钱满意,同时,还要给皇帝树立一个节俭的好名声。和珅从小在清贫中长大,对于理财相当有经验,他性格上又精于算计,因此和珅这个大管家做得相当称职。
和珅想了很多办法来增加内务府的收入,比如他鼓励地方官员大肆向乾隆皇帝进贡。这些来自地方官的贡品,不可能是地方官员自己掏腰包,实际上是地方官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另外,和珅在崇文门收税,巧立名目也收取甚多。但是这些收入毕竟是有限的,乾隆皇帝晚年喜好排场,花钱如流水,单靠这些难以满足乾隆需要。和珅竟然想出来一个荒唐的“议罪银”制度为皇帝敛财。
议罪银是由“罚俸”演化来的。中国历史上,对于官员犯法,历来有“罚俸”作为惩罚,清朝也不例外,比如在乾隆皇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时,和珅参与制定的奖惩规定就有连错五个字的编纂官员要罚俸一个月。但是这些罚俸所得,是由发放俸禄的户部来收取的,收取之后直接上缴国库,并不入皇帝的内务府,因此乾隆皇帝本人并不能直接得到好处。和珅倡导并亲自推行的“议罪银”制度则不一样,犯法官员要把钱直接上缴到内务府,对于交了议罪银的官员可以根据罪行的不同,有区别地从轻发落。
这项政策一出台,立刻受到了贪官污吏们的欢迎,而和珅作为经办人则两面讨好。官员们交了议罪银之后,往往还要贿赂和珅,以求宽大处理。很多人被罚了巨款,反而对和珅感激涕零。甚至有的官员主动请求罚银。据说有一次河南巡抚不小心把香灰弄到了朱批奏折上,吓得惶惶不可终日,便上奏自请罚银三万两。搞得乾隆皇帝都觉得他是小题大做,最后让他交一万两议罪银了事。
议罪银所议之罪,是由乾隆皇帝来决定的,实际上基本上是和珅一人说了算,比如奏折中写错了字,也得掏银子。这就导致很多官员主动要求交纳议罪银以求自保。比如名臣毕沅,因为“未能迅速搜获要犯”便曾自请罚银两万两。
通过议罪银制度,大量的银两充实到了内务府府库当中。这项制度导致了很多问题,以钱代罪,使缴了议罪银的官员更加有恃无恐,加剧了清朝官吏的腐化;很多官员为了捞回议罪银的花费,变本加厉地搜刮底层百姓;以钱代罪,有罪不究,律法变得形同虚设,加速了清王朝的衰弱。但是乾隆皇帝却沉浸在议罪银带来的享受当中,对这些弊端视而不见。
和珅为了办理议罪银,专门设立了一个“密记处”,据密记处的档案记载,在短短13年的时间内,重大的议罪银案件竟然多达68件。其中督抚认罪缴罚议罪银的就有37人次,也就是说作为封疆大吏的全国督抚当中不到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认罚议罪银,其他低品级的官员认罚的更多。
这些议罪银少则万两,多则十数万两,最高竟达38万两。这么大笔大笔的银子交到内务府,实际上是一种行贿,只不过官员们的行贿对象变成了皇帝。乾隆皇帝没有认识到,在自己最痛恨的官场贪腐当中,议罪银一开,自己便成了最高层的受贿犯,整个乾隆官场上行下效,哪里还能好呢?
巨额的议罪银,和珅基本都用在了让乾隆皇帝享乐上。和珅完全摸准了乾隆皇帝晚年怕冷清好热闹、怕寒酸好排场、怕孤独好虚荣的心理,他多次陪同乾隆皇帝南巡江南,出巡热河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北巡祭祖,东巡祭泰山和孔庙等,并且他鼓动乾隆皇帝大兴土木,扩建圆明园、避暑山庄的“外八庙”等等,在和珅管理下,竟然没有花费国库一钱银子,并且内务府一直有盈余。
和珅的敛财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乾隆皇帝一生曾六下江南南巡,在南巡途中,不但排场很大,还要修建大量行宫,这些都要花费大量的银子。地方官员为了接待皇帝,更是尽心准备。和珅,对乾隆皇帝喜欢下江南游玩一事,一直从中鼓励,他命令各地的官员和商人捐献银两,为皇帝建造行宫和码头,这虽然让乾隆皇帝龙颜大悦,而且没有花费国库的银两,但是民间百姓却不堪其扰,只不过,像和珅这样一心只为了伺候好乾隆皇帝的人,又怎么会想到民间疾苦呢?
和珅讨好乾隆皇帝的才华,在他为乾隆皇帝筹办的两次千叟宴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千叟宴本是康熙皇帝的发明。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皇帝60大寿,在畅春园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一千多位65岁以上的老人与康熙皇帝共享此宴会,盛况空前。后来康熙皇帝亲政六十年纪念,又办过一次千叟宴。乾隆五十年1785)时,和珅怂恿75岁的乾隆皇帝仿照其祖父也办千叟宴。乾隆皇帝幼年的时候曾经亲历过康熙六十一年(1712)的千叟宴,几十年过去了仍然印象深刻,因此,对和珅的建议大加赞赏,命令和珅筹办这次盛宴。
和珅尽心筹办这次千叟宴,从全国各地邀请了3900多位老人参加。从顺治元年(1644)算起,到乾隆五十年(1785),正好是大清朝定鼎141年,因此和珅还特意在全国寻访到了一位顺治元年出生的141岁的老人。此外,为了怕菜肴变凉,和珅特意将宴会改为了火锅宴。一等宴会席上有银质火锅与锡制火锅各一个,二等宴会席上也有两个铜质火锅。热气腾腾中,老人们品尝着美味佳肴,宴会气氛在礼乐声中十分活跃。
和珅看乾隆皇帝已经十分高兴,便对乾隆皇帝说:“皇上,这次千叟宴,真是千古盛世,这3900多人中年龄最长的已经有141岁了。”
乾隆听后更加高兴了,“那是出生在顺治元年的人瑞啦,真是难得,快让朕看看。”
这141岁的老头,精神矍铄鹤发童颜,来到乾隆皇帝面前,叩头之后还很会说吉祥话,乾隆皇帝非常开心,“老人家是我们大清入关那年出生,到朕今年登基五十年,能来参加这千叟宴,真是天赐机缘啊。”
和珅在一旁满脸堆笑,“皇上,这是吉祥之兆,正是天佑我大清江山啊。”
老头也不断地说:“臣能活到这太平盛世,是托皇上的洪福齐天啊,皇上寿与天齐,定能万寿。”
乾隆高兴得合不拢嘴,高声对群臣说:“今天和珅请来了141岁的老人,正合我大清定鼎之数,这是天降祥瑞。朕心里高兴,想了个对子,与诸位爱卿对联为乐。朕的上联是‘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哪位爱卿能对上,朕重重奖赏。”
和珅在一旁恭维道:“万岁爷这个上联好,两个甲子就是一百二十年,外加三七二十一年,正是141年啊,绝妙绝妙啊。”
乾隆十分得意,说:“和爱卿,你这次大大有功,你对一个下联?”
和珅虽然诗书不错,但急切之下却也想不起来,只好说:“皇上才学渊博,又内藏玄机,奴才一时间实在是想不出下联。”
乾隆皇帝哈哈大笑,点名纪晓岚,说:“纪昀,你来对。”
纪晓岚冥思苦想起来,不一会儿,开口道:“臣对的下联是‘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乾隆皇帝更加高兴了,“两个古稀是一百四十岁,加一年正好也是141年,纪昀,你我君臣这是绝对啊,你这大清第一才子名不虚传,朕要重重赏你。”
纪晓岚获得了赏赐,而和珅得到的更多,通过主持这次宴会,得到的好处不说,和珅在乾隆皇帝眼中,更加是个能臣了。乾隆对他的宠信,远远超过了对其他臣子,甚至是自己的儿子。在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皇帝禅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嘉庆皇帝,在嘉庆刚登基的第三天,和珅再次为乾隆举办千叟宴。饮宴观剧结束之后,参加宴会的老人纷纷即席赋诗,这是中国古代君臣宴会的传统,这次千叟宴的诗作结集竟然达到3497首之多。
而筹办这些事情,和珅基本没有动用国库的银两,全是从内务府开支,这样朝廷臣工们便说不出什么了,毕竟内务府是皇帝私人的财产。和珅为了让乾隆皇帝开心,可谓是煞费苦心。
除了这些满足乾隆皇帝虚荣的事情之外,和珅还能够凭借他的才能为乾隆皇帝排忧解难,在关键时刻,让自己脱颖而出。这种才能便是他在咸安宫官学中学到的蒙藏语言。传说,和珅因此立过大功。
乾隆四十五年(1780)八月十三是乾隆皇帝的七十大寿。这是国家的大事,很早就开始准备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时候,乾隆皇帝正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这一天,西藏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派人送来了一份文书。清朝一向注重西藏地方的事情。一方面,清朝皇帝大多信奉喇嘛教,尤其是乾隆皇帝还修习喇嘛教的经文,主持刻印过《满文大藏经》。
西藏是喇嘛教的发源地,其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既是宗教领袖,又是接受清朝册封的地方政治领袖。在乾隆年间,西藏地方的事务,一直受到朝廷的关注。但乾隆打开这份文书一看,却是用藏文写成的。负责翻译的官员此次并没有随乾隆来承德避暑山庄,于是乾隆命令随行官员找一个通藏文的人来翻译一下这份班禅的文书。
不料想,随行的官员当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懂藏文。乾隆年间,大清入关已经一百多年了,满汉语言是大清的官方语言,蒙藏语言也很受重视,但大臣当中能通满语的已经很少了,由于蒙古人在朝廷者比较多,因此,也有少数蒙古官员可通蒙语,但是能兼通满蒙藏汉四种语言的人就太少。此次随行到避暑山庄的大臣当中,也仅有人能勉强认识几个字,要翻译文书却是束手无策。
西藏使者送来了文书,朝廷当中竟然没有人能看得懂,这让乾隆皇帝异常恼怒,有的官员小心翼翼地说:“可否请负责翻译的官员快马赶来?京城也不算远,一日之内想来也是能到的。”
乾隆皇帝已经想起了和珅,便说:“不用了,快马传和珅来见。”
和珅这次因为在京城筹办乾隆七十大寿的各项寿礼,并没有随驾到承德。他筹办了各种寿礼,都觉得不是特别合适。恰好这时,传旨太监到了,“西藏送来了藏文的文书,承德行宫的一众官员竟然无人能识,皇上特地差咱家来传和大人呐。”
和珅一听,十分高兴,自己当年尽心苦读,没想到今天能派上用场,替皇上分忧解难,这可比任何寿礼都好多了。
和珅快马加鞭,迅速赶到了热河。
和珅一到,乾隆皇帝把班禅的文书交给他,和珅看过一遍,便跪倒在地,说:“恭喜万岁爷,这是天大的好消息啊。”他一字一句地翻译给乾隆皇帝听:“小僧自幼仰承菩萨大皇帝之德,不胜尽数,非他人所能比。小僧时时祈望能觐见文殊菩萨大皇帝。庚子年为大皇帝七旬万寿,小僧欲往称祝,特致书大皇帝膝前,以达心意。”
原来是班禅额尔德尼要从后藏亲自来给乾隆皇帝祝寿,乾隆皇帝非常高兴。让和珅迅速给班禅下旨,准许班禅前来祝寿,并命令和珅做好班禅的接待工作。和珅在热河行宫为班禅督造了富丽堂皇的寺庙,尤其是仿照扎什伦布寺的设计,建造了须弥福寿之庙(藏语扎什伦布的汉语译名),让乾隆很是高兴,为此,乾隆皇帝还亲自写了《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在《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当中,乾隆皇帝在四十四年(1779)和四十五年(1780),非常重视班禅前来祝寿一事,对接待工作做了详尽的安排,并称之为福寿盛事,可见乾隆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和珅在接待班禅的事情上工作做得让乾隆十分满意,从而立了大功,被任命为理藩院尚书,成为乾隆晚年处理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的重臣。
-
上一篇: 贪官和珅是靠反贪升官的
-
下一篇: 纪晓岚与和珅的真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