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长沙皮影戏的历史发展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26:18

长沙皮影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传说始于汉,盛于宋,但据考证,它形成于明朝万历(1573-1619)年间。旧时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流行于长沙、湘潭、浏阳、望城、宁乡等地。

历史

清光绪以前,皮影戏的影人是用牛皮镂空制作的,花纹粗糙,也无色彩,后来经过艺人努力,改用7层皮纸做的衬壳来制作,并雕刻出各种花纹,着上色彩,同时根据故事中的影人形象,配有人物脸谱。影人一般7寸左右。

长沙皮影戏用湘剧和花鼓戏唱腔,一般为三人班,3人都具有吹打弹唱的艺术能力。演出方式有整本和散句之别。整本必加登场戏;散句必加杂戏。解放前,长沙庙宇甚多,大庙及会馆都建有戏台。在这些地方,长沙皮影戏常演寿期戏,如二月初二的土地戏,三月十五的财神戏等。

另外,在街巷乡间,如某家失火,就演两本影子戏以谢火神;农村秋收后,就演“禾苗戏”。农闲时,就演整本,一家一本,一个屋场连一个屋场,连续演一个多月。整本的节目主要有《封神榜》、《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等。散句的节目有《五更劝夫》、《山伯访友》、《小姑贤》、《哪吒闹海》等。

艺人在演这些散句时,必加杂戏,即选取一些发生在观众中的趣闻秩事,编排成戏,插在中间演出。由于长沙皮影戏制作和演出简单,戏中内容又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因而深受城乡群众欢迎。著名剧作家田汉曾说:“影子戏是我接触戏剧的起点。”早在前清时期,皮影戏就已遍布长沙城乡。

南门里仁坡有“凤凰班”;北门头卡子有“连兴班”;黎家坡有“菊兴班”;府正街有“同兴班”,共有60多块戏牌,500多名艺人。民国初年,长沙有“天益”、“秀雅”等40个皮影戏班,400余名艺人。抗战时期,田汉组织皮影戏艺人参加抗日救亡宣传。

不变的是爱皮影的初心,坚守的是创新传承的心。一度,皮影戏是“最古老的电影”,也是“最早的卡通”。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皮影戏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长沙却仍旧有一批人在坚守。

据浏阳市皮影戏协会会长刘炼介绍,现在,仅浏阳市就有皮影演员60多人,“我们随时可以出演,现存的剧目就有好几十个。”在望城靖港和新康两地的皮影戏博物馆和皮影戏传承人朱国强,就自觉承担起了保护望城皮影戏的使命。而宁乡一些乡镇,现在还时常可看到朱大平描写的皮影戏演出场面。

现状

解放后,长沙皮影戏著名艺人何德润等参加了省木偶皮影艺术团,他为主创作的《龟与鹤》、《差不多》等剧目,在1956年布加勒斯特第三届国际木偶节上,荣获最佳演出奖。现今长沙地区尚存皮影戏班100来个,艺人400人左右。